有这样一位大丰籍女子:她无数次背着重病的公公,一步一步走向医院。她的背影,沉重却坚定,缓慢却从容,让无数人动容。
她叫季娟。
视频中,身材并不高大的她,正背着魁梧的公公何如群。公公的双脚几乎拖在地上,她只能不断弯腰、向上托举,她一步三喘气,背着公公往返医院,那缓慢艰难往前的重叠身影,像一座移动的小山,瞬间引来无数目光。不少人拿起手机,记录下这珍贵的一幕。
擦身、喂饭、按摩、修剪指甲、处理排泄物……几年如一日,她守在病床前,白昼黑夜连轴转,从无一句怨言。大哥心疼这个弟媳,特地买了昂贵的电动轮椅,但在轮椅去不了的地方,依然是她,用背脊撑起公公的全部依靠。
季娟保存着丈夫2019年国庆长假最后一天的朋友圈
这一切,本不该由她独自承担。
命运的骤变,发生在2021年除夕凌晨。
正当万家团圆喜迎新春之时,季娟的丈夫、年仅47岁的何俊华——一位转业于苏州市公安系统的优秀民警,因突发心梗不幸离世。
家里的顶梁柱,瞬间坍塌。
何俊华生前爱家、爱岗,是优秀的军队干部,也是公安系统的优秀党员、公务员、人民警察。自2006年起,他累计无偿献血62次,总量达8500毫升,拯救了无数生命,挽回了无数家庭。2021年1月,他完成了最后一次献血,将善与爱永久定格在那个寒冷的冬天。
丈夫的突然离去,将季娟推入深渊。季娟无数次抱住丈夫僵硬冰冷的身体,不停地推搡和哭喊:“你怎么就抛下我不管啦,带我一起走呢!今后的日子怎么过?还没成年的女儿怎么办……”她一度崩溃,整日以泪洗面,甚至失去活下去的勇气。
丈夫何俊华生前获得的奖章
但最终,她选择了坚强。
“丈夫不在了,我就是公婆的女儿。”——这是她曾经的承诺,她不能失信。
公婆有三子,他们分别在南京、苏州和无锡定居工作。何俊华排行老二,由于老大老三都在异地取妻生子,何家希望老二能娶个地道的家乡儿媳,这样习俗相近,语言沟通方便。最终,经人介绍与季娟结婚成亲。
未过门前,为方便照料准公婆,季娟便搬到何家与二老一起生活。她贴心照料老人,承担所有家务,使三兄弟更放心工作,安心本职。
结婚随军苏州后,季娟时常将公婆接来居住生活。
公婆常对人说:“季娟是我们家捡到的宝!”左邻右居,亲戚朋友,无不夸赞她是百里挑一好儿媳。
现在,丈夫不在了,家里的大小事务需要季娟独自承担。
公公的脚常年溃疡导致无法行走
考验接踵而来。
近几年,何如群的身体接二连三出现状况。先是2023年因左腿膝盖磨损老化,无法行走,最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实施了置换手术,恢复情况良好。
仅隔半年,在一次做家务时,左手拇指不慎被电锯锯掉一截,转至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时,因途中耽搁,未再植成功。
屋漏偏遭连阴雨。去年秋天,何如群突发重病,且数日高烧不止,几度摔倒昏迷。被大丰及江苏省两级人民医院,综合确诊为胃癌和肾癌双癌症中期。
值得庆幸的是,经院方全力救治,特别期间季娟的悉心料理,老人的身体康复顺利,各项指标趋于正常。
连续三年,如连上了三次战场,且手术难度一次比一次大。何老如何挺过这几年?前后过程听着都让人揪心。
提及此,何如群很是动情,说南京的大儿子儿媳工作非常繁忙,根本抽不开身;无锡的三儿子儿媳,不仅工作忙,且两人都动过大手术,有重疾在身,一切只能靠季娟了,几次住院若没有她,这身老骨头早不知到哪了。是季娟——这个“捡来的宝”,扛起了一切。
季娟为老人剪脚趾甲
在外的孩子是系在老家这棵树上的风筝。
何俊华走后,何家长辈曾小心翼翼地问季娟,是否要在墓碑上留她的名字。她毫不犹豫:“我是他妻子,为什么不写?”
何如群也曾劝她:“你还年轻,遇到合适的就再成个家。”但季娟只是摇摇头,依旧日复一日地奔波于苏州与大丰之间,照顾老人、打理家务、做手工补贴家用……
她说:“我们这些在外飘着的风筝,总得系在老家这棵树上。”
更难能可贵的是,季娟还是一位热心公益的志愿者。自2014年加入公益组织以来,她的志愿服务时长已达1241.5小时,是苏州市“四星级志愿者”。
女儿何倩对爷爷也特别孝顺
她的善良与坚韧,也感染了女儿何倩。这位毕业于西安体育学院的跆拳道国家一级运动员,原本可以在外地轻松就业,却毅然选择回到江苏。“爷爷奶奶老了,妈妈也累了,我要回来替她分担。”
如今,这个家渐渐走出阴霾。每晚,公公都会打来视频电话,一家人在屏幕那头相聚,互报平安、聊聊日常。婆婆偶尔插话,兄弟妯娌也陆续加入……温馨,再一次悄悄回到了他们中间。
这位普通女性,自己家庭遭遇不测后,仍用柔弱之躯,以坚定的信念和超越常规的边界意识,用坚毅和善美,续写人性的赤诚与光辉,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演绎得淋漓尽致。季娟背起的何止是一位生病的老人,更是一个家的重量、一段未竟的承诺,和中华民族那源远流长的——“孝”与“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