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洗礼,感动瞬间——大丰区义工联"补爱行动"十周年暨第11期夏令营纪实

  刚刚过去的周末,因为一次活动,老人流泪,孩子们流泪,许多中年人更哭得要命,到底什么样的活动会打动这么多人的内心?

  原来是8月16日、17日大丰区义工联组织的“补爱行动”十周年暨第11期夏令营系列活动,一群没有爸爸妈妈疼爱的孩子们,以及义工联关注的困境儿童,被义工们带到大丰麻风残老康复院体验严重残疾、一无所有的老人们的生活情况,参加“补爱行动”十周年交流会,夏令营闭营仪式上为孩子们举行的成人礼上发生的感人一幕。

 孩子们流泪 

  2025年8月16日清晨,“补爱行动”第十一期夏令营正式在大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拉开了温暖的序幕。参与本次夏令营的没有爸爸妈妈疼爱的孩子有:秦维镁、顾元美、单周圆、朱园园、季明宝、蔡瞿朱、朱郑杰、张羽馨、王紫妍、骆心妍,以及义工联关爱的困境儿童沈文娟、陈欣霖、郑文浩、卢昌健、杨雨勇、咸文烨。

图片

  活动总监施敏微笑着迎接大家,在三楼会议室举行的简短开营仪式上,她向在场的孩子和家长们详细介绍着接下来两天的议程。

图片

  从体验麻风康复院老人的生活,到“补爱行动”十周年交流会,从参观博物馆到心理团辅,从评选“阳光少年”到特别的成人礼仪式,每一项安排都凝聚着义工们一个月来的心血,它们不仅仅是一次次活动,更是一扇扇等待孩子们去推开的知识与情感之窗。

图片

  随后,义工联执行会长朱启荣强调了夏令营纪律和安全要求,并宣布“补爱行动”第11期夏令营开营。

图片

孩子和爷爷奶奶们静静聆听总监安排。

图片

  青少年活动中心大院内,由顺意客运支持的大巴早已准备就绪,这已经是顺意客运连续四年支持“补爱行动”。孩子、家长们在义工带领下有序登上大巴,奔赴本次夏令营的第一站——位于草庙镇境内的大丰麻风残老康复院。

图片

大巴车缓缓驶离喧闹的城区,窗外的风景逐渐被宁静的田野取代。在前往大丰麻风残老康复院的路上,周旭才会长拿起话筒,为孩子们讲述一个他们从未接触过的世界。他讲述了麻风病的成因、症状、历史阴霾与社会偏见,更讲述了这座康复院演变的过程。

图片

大巴进不了村庄,义工们便带着孩子和家长步行到村里,两排平房坐落在一片农田中央,显得有些孤单和寂寞,早有义工联后勤组的义工们提前到达这里,为村庄里的老人和在这里参加活动的孩子、家长和义工们张罗午餐。

图片
朱会长指着照片墙介绍义工联15年来的陪伴行动
图片
后勤组义工凌晨5点多就在厨房张罗午餐。
图片
义工杨晔和老人谈心

在周会长的带领下,孩子们依次参观老人们的生活空间。房间简陋,没有像样的家具,有的老人在宿舍做饭,宿舍布满油灰,老人因为手脚残疾无力打扫。


图片


  周会长轻声介绍着每位老人的故事。来到张秀芳老人宿舍,老人戴着墨镜跟孩子们打招呼,周会长征得老人同意,摘下墨镜,让孩子们看到麻风病后遗症导致的双目失明和双手畸形的真相。朱园园、秦维镁、王紫妍、单周圆几个女孩看到奶奶无法看见世界的双眼,忍不住流泪,其他孩子们也表情凝重,他们从未看到过这么严重的残疾,而今天,这些老人就在他们身边,而且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家乡。


图片


  88岁的胡绍根老人双腿截肢,双目失明,手指也严重畸形,连长时间坐都困难,生活全靠政府安排的服务员照料。老人唯一打发时光的方式就是听收音机或听评书,他对党和政府无限感恩,对义工联多年来的关心帮助也感激不已。几个孩子看到老人只能躺在床上,他的活动范围只有一张床大的时候,再次流泪。几个奶奶看到老人残疾之严重,也不断地擦拭眼泪。

  宿舍最东侧爱好电器电路的陈玉和爷爷今年85岁,因为麻风病后遗症,他眼睑外翻,手指畸形。宿舍内外,老人种的花草到处都是,其中不乏有名贵花草。看到孩子们到来,陈玉和爷爷乐呵呵地向大家展示他的“小发明”,用畸形的手按下开关,宿舍立即变成卡拉OK厅,立体声音箱里响起欢快的节奏。孩子们围着他,眼里充满了好奇与钦佩。原来他家的电器、音响都是社会上条件好的人家淘汰掉的,被他捡回维修后重新组装,就变成了现在的家庭歌厅。原来,身体的残疾从未囚禁住有趣的灵魂和对生活的热爱。乐观,不是没有痛苦,而是在痛苦之上依然选择微笑。


图片
张秀芳向孩子们介绍自己得麻风病后的生活变化
图片
92岁的郭群老人介绍麻风康复院的变迁
图片
80岁的邓金根老人谈麻风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图片
总监荀李仙将义工张志群买的新衣服赠给邓金根老人
图片

蔡玉礼老人讲述自己摇车拜访了多个麻风康复院

  在新布置的义工驿站,张秀芳、郭群、邓金根、蔡玉礼老人先后为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故事。78岁的蔡玉礼爷爷双腿截肢,他以两个小板凳代替双腿,一步一步、艰难却无比坚定地挪进会场。那一刻,空气仿佛凝固了,全场的孩子和所有义工不约而同地全体起立,掌声爆发出来,久久不息。这掌声,不是怜悯,而是最高的敬意。蔡玉礼老人告诉孩子们,当初因为脚底溃疡严重,不得不将双腿截肢,但截肢后坐不稳,心里也特别绝望。后来克服困难适应没有双腿的生活,学会手摇轮椅后,内心振作起来,一个人手摇轮椅从麻风康复院摇到大丰城区,又从大丰摇到盐城,再从盐城摇到建湖麻风院,他几天内走访了多个麻风院,感恩当年曾经给予他帮助的每一个人。他学会用板凳挪动身体种地除草,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单周圆在分享中说:“我看到蔡爷爷进来的那一刻,我流泪了。原来我以为我4岁以后就没有爸爸妈妈疼爱很不幸,现在才知道,还有比我们更不幸的人,这些爷爷、奶奶的顽强、乐观值得我们学习。”


图片

周会长点评孩子们的分享


图片

朱郑杰的奶奶一想到老人的残疾就泪流满面


图片

义工们为老人张罗了丰盛的午餐,老人们喝酒聊天,感恩现在的幸福生活。

  义工们先照料老人们吃午饭,老人们聚在一起,朱学平、吴长森等义工为老人分餐,老人们喝酒聊天,感叹这是村庄来人最多的一天,能为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故事,能帮助到孩子们,是他们最大的荣幸。老人们吃饭后,孩子、家长也开饭。正因亲眼见证了这份不易,中午那顿看似简单的午餐,吃起来有了完全不同的滋味。孩子们都安静地、珍惜地吃着碗里的每一粒米饭、每一口菜。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老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对比之下,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学习环境、触手可及的未来,瞬间变得如此珍贵和幸福。这堂无声的“感恩课”,比任何说教都更加刻骨铭心。

  离开时,大巴车上的欢笑声沉淀了许多。这趟旅程,让他们触摸到了生活的粗粝质地,也看见了人性在极端苦难中迸发出的尊严与光芒。这无疑是一堂写在残老院里的关于生命、坚韧与感恩的必修课,它的回响,必将长久地照亮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


 奔八老人流泪 

图片

图为交流会场

大丰区图书馆多功能厅,刚刚从麻风残老康复院返回的孩子和义工们,带着一颗颗被震撼与感动充盈的心,静静地走入会场。一种庄重而温暖的气息在空气里流动,“补爱十周年,携手共成长”的主题屏幕前,每一张脸庞都写满了期待。这里即将展开的是一次对十年时光的深情回望,一次关于爱、成长与生命交融的隆重仪式。

2015年的夏天,大丰区义工联的志愿者们走进一户户事实孤儿家庭,记录本上的一组组数据像刀子般刺痛着每个人的心:全区不少孩子爸爸因为疾病、意外或自杀离世,妈妈很快改嫁离家或失踪,从而长期生活在亲情的荒漠里:南阳镇祥北村智力发育低于同龄人的女孩朱园园看到外人就吓得往床底下躲,刘庄镇建成村女孩罗玉云整天守着电脑电视,而爷爷疲于为寻找孙女失踪已久的妈妈追讨抚养费不得不诉诸法律……这些画面没有随夏风飘散,而是凝作一粒粒火种,燎原成“补爱行动”的初心。2015年8月,“补爱行动”启动,十年后的今天,义工们用爱照亮了27个曾经黯淡的生命,也温暖了整座城市的胸膛。

灯光徐徐暗下,银幕亮起。义工联精心制作的“补爱行动”十周年微电影《十年》如一幅绵长而厚重的画卷,在众人面前缓缓铺展。这是根据义工的真实故事改编的微电影,讲述义工王老师把全部的爱倾注在结对孩子身上,王老师患癌去世后,影响和带动了身边人走进公益。三千六百多个日夜的坚持与守候,被浓缩进这27分钟的光影之中。时光可以流逝,但爱与陪伴留下的印记却愈发清晰。黑暗中,台下寂静无声,唯闻隐约的啜泣——包括70多岁的发起人朱贻生在内的几乎所有观众都被电影感动流泪,那是一种被理解、被触动、被唤醒的共鸣。

图片
坐在最前排的朱贻生,退休前曾是大丰某部门的副局长,2015年8月,包括他在内一共有48个爱心人士发起成立“补爱行动”,共捐款4万余元,有了这笔启动资金,大丰区义工联将“补爱行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次主办方邀请了项目所有发起人来接受荣誉勋章,朱贻生老局长前一天专程从南京开车赶来参加活动,最远的发起人朱冬梅从广州赶回大丰,更有陈程、许练等发起人专门请假参加交流会。
“这或许是我这个奔八老人看过片子中最感人的一部,胜过当年的《卖花姑娘》和《卖火柴的小女孩》。片子中的义工王老师和围绕她发生的事就在我的家乡大丰、就在我的身边,就是十年“补爱行动”中的一例。就是眼前的义工在关爱着这些可怜的孩子,并且已经做了十年,还将视如远征,并立誓为使命!我忍不住一次次潸然泪下。曾心脏搭桥多次,怕流泪多了,身体吃不消,就口里含救心丸……”朱贻生老局长和身边的周会长分享他的感受,不断地用面纸擦着眼泪。


图片

灯光再次亮起时,大丰区义工联周旭才会长稳步上台。他缓缓从电影的悲情中走出,用一份份详实的PPT作了一场“爱的汇报”。从受助儿童的人数变化、“补爱基金”的筹集、发起人的招募,到系统帮扶;从十年帮扶的蜕变轨迹,到多方协同的社会创新;更有孩子们从懵懂幼童成长为中学生、大学生、武警战士的人生轨迹变化图……这十年,被量化成一个个数字,更被淬炼成一句句掷地有声的承诺。他表示:十周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让每一份缺失的爱都有处安放,让每一个受伤的心灵都能找到归途。他郑重承诺:只要社会需要,“补爱行动”将永远进行到底!图片

随后,“分享与我想对你说”环节将现场化作一片情感的海洋。长期结对的义工与受助家庭第一次有机会放下日常的羞涩,将埋藏心底的感激与牵挂娓娓道来。而真正将气氛推向动容巅峰的,是女孩朱园园。这个因早产导致智力发育迟缓、在盐城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女孩,一步步镇定地走向舞台。她的表达或许简单,但她努力地、一字一句地分享着“杨爸爸”的鼓励、“施妈妈”的拥抱和义工联带给她的安全感。她的脸上没有自卑与胆怯,只有被爱滋养过的坦然与光明。那一刻,掌声如雷鸣般响起,这掌声,是送给她的勇气,更是献给这场“补爱行动最直接的肯定。

图片

活动的中,顾红娟老师带领的文艺宣传队,以活力四射的舞姿诠释着风雨同行的坚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隆重的表彰仪式上,勋章与证书致敬着十年来的默默奉献者。主办方分别向“补爱行动”十年里给予项目大力支持的特别奉献者、结对义工和项目发起人颁发了荣誉勋章。

图片

高潮出现在侯建梅老师与孩子们共同演绎的手语舞《听我说谢谢你》。没有华丽的技巧,孩子们用最质朴的动作、最真诚的目光,诉说着心底的万语千言。他们脸上绽放的自信与光彩,比任何言语都更具说服力——这已不仅仅是一场表演,这是一场生命的庆典,是爱的能量开花结果后最动人的样子,庄严宣告着所有无私的给予,都已化为他们迎接未来、勇毅前行的无尽力量。

图片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蒋馨逸同学和妈妈第一次参加大丰区义工联的公益活动,她们被“补爱行动”感动,现场捐出储蓄罐里的零钱支持“补爱行动”。  
图片
交流会后,与会人员在图书馆正门前合影留念


“补爱行动”十年图片一览。 制作:杨友明


 一群中年人流泪 



图片

  在8月17日上午的夏令营闭营仪式上,有专门为三位少女举行的成人礼。秦维镁、单周圆、顾元美——这三个刚满十八岁的女孩,在众人注视中缓缓脱下穿了多年的“绿营服”,郑重换上了象征责任与传承的“义工红马甲”。


图片

  秦维镁有些激动地接过话筒:“我等这一刻已经等得很久了。以前义工叔叔阿姨帮助我的时候,我就对这件红马夹有一种憧憬,现在终于穿上它了。成年,就意味着肩上担上了更多的责任!她回忆了夏令营过程中义工们关心自己的点点滴滴,对这些关心和帮助表达了感恩。谈到前一天罗玉云、袁欣然两位姐姐通过视频传递的问候,她说:“我想我以后如果出去了,也同样心系着我们姐妹、义工叔叔阿姨……”台下义工们掌声响成一片,姜华、单爱霞、肖阿云、侯建梅、顾红娟、逸雅等女义工早已泪流满面。 


图片

  为什么这些素来坚强的义工们在这一刻难以自持?因为秦维镁曾是他们最放心不下的孩子。她曾以全校第三的成绩考入某高中,却在青春的路上突然迷失——闭门不出、拒绝沟通、中断学业。是结对组长刘明芳和夏海凤带着义工们一次次登门、陪伴、倾听,用四百多个日夜的温柔与坚持,终于等她愿意打开心门,重新走向校园。而今天,站在大家面前的她,不仅学业回归正轨,更学会了感恩与回馈。她的转变,如一首静默而壮美的诗,是“补爱”最动人的注脚。


图片

单爱霞等女义工已经哭成泪人


 孩子们的分享 


图片


  8月16日下午“补爱行动”十周年交流会结束后,义工们带孩子来到义工何汇经营的“聚优阁饭店”。这里没有华丽的装饰,却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温暖与踏实。对刚刚经历了一天精神洗礼的孩子们来说,这里不仅是吃饭的地方,更是一个能让澎湃心绪沉淀、将白日震撼化为自身感悟的能量场。

  晚餐开始前,总监荀李仙和施敏并没有急于让孩子们入席,而是将他们引至楼上安静的包厢,围坐成一圈。这里进行着一场更为珍贵的“精神晚餐”——分享会。每个孩子都谈这一天中最触动自己的瞬间,有的孩子提到麻风康复院里蔡爷爷用板凳挪移的身影,声音哽咽;有的则回味着十周年交流会活动带来的震撼与鼓舞。在真诚而安全的氛围中,细微的感动被放大,模糊的感悟变得清晰。


图片

  其中,经历了“补爱行动”十年陪伴的殷振轩的分享最有代表性。他坦言:“去了麻风康复院,感到荣幸又悲伤。荣幸的是我们的家庭条件虽然不是很好,但是我们身体健全,有手有脚,我们想做什么事情都可以自由地去完成;感到悲伤是因为我看到村里的老人,双目失明,双腿被截肢,不能行走,手不能拿东西,我们最简单的吃饭,对他们都是艰难的。他们一年365天每天都是如此,几十年!不敢想……我希望大家都能懂得:如果我们将来碰到什么磨难,我们可以去解决它,而不要直接放弃。如果你觉得自己活得很不幸,你可以多出去走走看看,见识更多的人和事。”他对义工叔叔阿姨的付出也记在心里,“我以前还很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总觉得叔叔阿姨也就是带我们去玩一两天,并不知道他们提前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就要为夏令营开始做准备……如果将来有机会,我希望我们也成为义工。”这番话,无疑是对“补爱”理念最动人的传承,它标志着爱已从一种给予,内化为了一种生长的力量。


图片

  晚餐在温馨热闹的氛围中进行。饭后,孩子们登上大巴,驶抵全季盐城大丰南翔东路酒店,当班经理热情的笑容驱散了夜的微凉。这份温暖并非偶然,其背后是酒店董事长于波先生的一份深沉牵挂。他早早知晓这群特殊小客人的到来,对“补爱行动”中这些缺失父母呵护的孩子尤为怜惜,特意嘱咐要为孩子和陪同的爷爷奶奶们提供最妥帖的安排。酒店当晚精心预留了六个整洁舒适的标准间,这份无声的支持,为疲惫的旅程提供了一个坚实而温暖的港湾。


图片

  总监施敏、荀李仙和理事杨晔像大家长一般,细致地帮每一个家庭分配房间,反复叮嘱注意事项。他们并未就此止步,而是逐一敲门,深入每一个房间,与孩子和家长进行睡前的最后交流,确认他们状态安好,并无任何需求。这穿行在走廊间的身影,这低声的关切问候,是“补爱行动最细微也最真实的注脚——爱,不仅在于宏大的活动策划,更流露于这深夜琐碎的呵护之中。


图片

  终于,喧嚣散去,夜色深沉。在舒适安宁的环境中,孩子们带着一天的感动与思考沉入梦乡。这个夜晚,他们拥有的不仅仅是一张安稳的床,更是一个被社会善意紧紧包裹的、温暖而完整的归宿。他们的梦,想必会比以往更加甜美,也更加辽阔。


图片


 走进大丰博物馆 


图片

8月17日早晨,总监施敏和荀李仙早早地陪伴孩子们享用了营养早餐,细心办理好退房手续后,一场穿越时空的探索之旅正在等待着这群特殊的访客。

图片


大丰博物馆庄重而宁静的建筑在晨光中熠熠生辉,仿佛一位睿智的老者,正准备向孩子们敞开知识的怀抱。在志愿者"一对一"的贴心陪伴下,孩子们带着期待与好奇,迈入了这座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历史圣殿。这一刻,他们不仅仅是参观者,更是时空的旅人,即将开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心灵之旅。

图片

博物馆正在进行“伊犁历史文化展”,解说员陈老师为孩子们详细讲解伊犁历史文化,伊犁处于祖国西北部,素有“塞外江南”美誉,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是中国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地区。临展厅在博物馆一楼,共分“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宋元明时期”“清朝时期”和“和合共生”六个部分,共展出140余件(套)文物及藏品,结合图文,孩子们走进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大地,领略其中涌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

博物馆二楼是大丰历史文化展览,从先秦的郢爰金币,到唐宋的煮海熬波,再到范公筑堤的远见、施耐庵的笔耕不辍、张謇的实业兴邦…博物馆系统展现了大丰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先民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同学们感悟到,了解脚下这片土地如何从汪洋演变成沃野千里,知晓其作为古代重要盐业基地的辉煌与变迁,深刻理解了“沧海桑田”的真实含义,极大地增强了作为“新大丰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博物馆内不时传来孩子们惊喜的赞叹和欢快的笑声,这些纯真的声音与庄重的展馆形成了动人的和谐。

图片

活动总监荀李仙看着孩子们专注的侧脸,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给予孩子的,不应该只是物质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向更广阔世界的窗。这次博物馆之旅,是一次生动的第二课堂,希望他们在感受历史厚重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这个社会给予他们的关爱与温暖。"

图片

这场博物馆之旅,超越了普通的文化参观,成为了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孩子们不仅近距离接触了历史的实物见证,更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探索未知的勇气和求知的渴望。每一件文物都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文化的种子,每一次讲解都在他们脑海里勾勒出文明的脉络。

图片

这些由爱与陪伴编织的记忆,如同阳光般温暖,将长久地照耀他们的成长道路。当孩子们走出博物馆时,他们带走的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初步认知,更是一份对文化的敬畏、对知识的渴望,以及这个社会给予他们的温暖与关爱。这些宝贵的收获,将如影随形,成为他们人生旅途中最美的风景和最坚实的力量。



 心理疏导 


图片

  在结束博物馆的文明之旅后,孩子与家长们来到位于吾悦广场南侧的禾悦饭店,大丰心理咨询师协会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分家长和孩子两个组,围绕家庭沟通、情绪管理与自我成长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


图片

  在孩子组,朱亚红老师启发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学会扮演不同角色,面对学习中的挫折,知道调整自己,勇于改正错误,从而在挫折中成长。家长也在与咨询师的交流中反思着陪伴与教育的方式。这一刻,饭店不再只是用餐的场所,更成为了情感流动、心灵相拥的港湾。


图片

孩子们和心理咨询师协会老师合影。

  随后进行的闭营仪式上,总监施敏系统回顾了两天夏令营的点点滴滴。她逐一嘉许了支持活动的爱心企业与组织,也致敬了所有默默付出的义工。她特别提到后勤组——他们在凌晨四点赶往麻风康复院,亲手为孩子捏制肉圆;也提到文艺队顾红娟老师与队员们,连续一个月夜晚排练舞蹈,衣衫尽湿无人言弃。

图片
总监施敏主持闭营仪式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本次夏令营中,禾悦饭店特别提供了包厢用于心理咨询团建活动,并精心准备菜肴,供孩子、家长及义工们免费享用。饭店董事长陈杰感慨道,周旭才会长是他公益之路的引路人,自创业的两年来,他经常带领员工一起参与“补爱行动”。“平常少抽几包香烟,少喝一点酒,我们捐出一份爱心,传递一分正能量,就能让受助对象得到一分温暖。希望受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能积极传播正能量,把我们的爱传递下去。”陈杰感慨道,“感谢周会长将我带到义工联这个大家庭,同时我们也欢迎大家有时间常来禾悦看看。”


图片

  最激动人心的,是“阳光好少年”的颁奖环节。经义工投票,顾元美获此荣誉。她从周会长手中接过荣誉证书与1000元奖金时,脸上写满了惊讶与感动。她说:“这个惊喜太大了,我一点没有想到我会获得这个荣誉。以后我也争取多做义工,多帮助别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各爱心单位支持活动


图片

  成人礼结束,逸雅副会长向每个孩子发放经济援助金1000元,爷爷、奶奶签字代领。


图片

执行会长朱启荣宣布第11期夏令营闭营

  午餐到12:40才进行,和悦饭店石娟经理和服务员热情为大家服务,怕人多菜肴数量不够,陈杰董事长安排了冷盘、热菜二十多道,桌上堆得老高,很多爷爷、奶奶感慨,从来没有吃过这么丰盛的菜肴。孩子们轮流到各桌敬饮料,家长们也举杯感谢义工们的关爱。没有昂贵的礼物,只有真诚的“谢谢”和满满的感恩。 


图片
禾悦饭店提供了丰盛的午餐
图片
禾悦饭店服务员热情为孩子、家长们服务

图片

义工们和孩子、家长们互敬饮料
图片
陈颖老师将连夜精选的照片冲洗好发到孩子们手上
图片
午饭过后,陈杰董事长和石娟经理欢送孩子和家长们

  饭后,义工们分工护送每个家庭安全返程。其余人则围坐在一起,复盘本次夏令营的得失——哪些环节可以优化,哪个孩子还需后续跟进……一切总结,只为下一程做得更好。  

  下午5时,最后一位孩子安全到家的消息传来,第十一期“补爱行动”夏令营圆满落幕。

  但结束,从来不是真正的终点——  

  红马甲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书写;“补爱行动”是一场远征,爱与陪伴永远不会落幕。

阅读数:

网友评论

广告

热门精选

广告

24小时热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