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历史文化:施耐庵“水浒”文化

\

白驹施耐庵塑像。 摄影:大丰之声 一言

  众多外国学者认为:如果只选两位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人物,那么一位是孔子,是中国雅文化的最高权威,另一位就是施耐庵,是中国俗文化的最杰出代表,他是中国长篇小说之父。

  施耐庵(1296—1370年),名彦端,又名子安,字耐庵,据《兴化县读志》载,施氏世居兴化,其祖父施元德操舟为业,漂泊至平江(苏州)时施耐庵出生在船上。他有两个弟弟,二弟彦明,三弟彦才。后来父亲把他送到与兴化相邻的海陵县白驹场(大丰)读书,一生中许多美好时光都留在了这里,大丰白驹成了他真正的故乡。

 

  青少年时代的施耐庵,充满欢乐与追求。19岁一举考中秀才,30岁考中举人,接着又到大都(北京)参加进士科考试,一滴墨汁滴在卷面上造成了污卷事件,情急之下将墨点改绘成昆虫,终因露出破绽而名落孙三,而后被惜才主考官刘本善推荐去山东郓城县任替补训导(执掌教育小官)之职。

  施耐庵怀才不遇,一些官员妒才刁难,于是愤然辞官,在次年他36岁(1331年)再次来到大都获得赐进士出身,被委派到钱塘(杭州)担任县尹为官二年,在建阳为官一年,他满怀济世济民之志,正直行为时时受到上司贪官达鲁花茸的干预和指责,又一次选择了放弃。浪迹天涯近十载,兄弟彦才理解哥哥的心境,在大丰白驹北隅的茅家园为他盖了间草庐,从此施耐庵过上了平静的乡间生活。

 

  施耐庵博学多才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在这期间,他白天坐馆教书,夜间阅读写作《江湖豪客传》(《水浒传》)的脉络悄然于胸,郓城是水浒故事的发祥地,有“梁山一百零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之说,人名地名、风土人情,方言口语等都十分贴切。他参加了张士诚起义,对用兵打仗有直接的感性认识,使他在人物塑造上更能做到惟妙惟肖,游刃有余。他创作意识敏锐,态度严谨,据说写武松打虎时写来写去不满意,这时门前狗声大作,原来是一醉汗与狂犬相斗,只见醉汉左右腾挪,乘狂犬转身之时巨步窜上前去,按住狗头举起右拳猛击,狂犬滚了几下就不动了。他细心揣摩醉汉的心理和动作,终于把“打虎”一幕写得精彩纷呈。

  《水浒传》千秋雄篇文震环宇,大丰白驹盛名远扬五湖四海,《水浒》文化不仅是大丰人民的自豪,更是中国历史文化乃至世界历史文化的骄傲。

                     (参考胡延春《感受大丰》)

网友评论

广告

热门精选

广告

24小时热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