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全托三个月,儿子“自闭症”了?!
我儿子快5岁了,现在上全托幼儿园。儿子本来是个非常活跃的小家伙,但是全托三个月之后,他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古怪了。没上幼儿园之前,儿子总喜欢跟人打招呼,看到小区里有小朋友出来玩,他老远老远地就会跑过去,跟他们凑一堆儿玩耍,还喜欢把自己的美食分给大家吃,好玩的也愿意给别的小朋友玩。不过现在,他变的越来越不爱说话,见到亲戚朋友也不说话.我们问题他学校的一些问题他总是否定回答.例如:你们班上的小朋友谁最漂亮?他回答:都不漂亮,现在却变得沉默起来。
近年来,许多父母都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工作和社会交往上,将年幼的孩子推给家中老人,或干脆选择幼教机构。孩子全托的利与弊已经被大多数家长关注和探讨,家长也因此非常担忧全托孩子存在的一些不良问题。全托幼儿在老师眼中也有几大突出印象。
老师对全托幼儿的正面印象
1.自理能力强
在幼儿园中,小朋友穿衣、洗漱、吃饭,中大班的孩子还要自己学习整理床铺,用餐后收拾自己的餐具和进行简单的打扫工作,这些工作在家中很可能是由长辈帮助他们做的,因此全托的孩子他们的自理能力很强,不需成人过多帮助。同时他们在集体中生活,幼儿本能地减少了求助、依赖的意识,独立自主的能力显著提高。
2.宝宝不娇
幼儿家庭教育中现在的家庭往往是六个大人养一个孩子,在长辈的包围圈中孩子像是被泡在蜜罐里长大,百依百顺,甚至有的家庭父母想放手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同意,产生了家庭教育观念的不一致,也不利于儿童的成长,有些家长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是让孩子全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对独生子过分包容,娇宠的缺憾也得到了弥补。在集体中,每个宝宝都得到相同的待遇,没有特殊。
3.合作能力强,与小朋友关系融洽
全托的孩子在年龄相仿的群体中学习、生活,他们整天生活在一起,在幼儿园的五天时间超过了在家里的两天时间,孩子们形成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了怎么与同伴相处,这些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与同伴交往的能力都比半托的孩子来的强一些。
当然有正面印象也会有负面印象,老师们通过多年的教学带班经验,以及对毕业生的反馈总结了全托的负面印象有以下几点:
1.亲子关系受影响
小朋友全托后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减少了,以前孩子晚上睡觉前,晚餐时正是亲子交流的最佳时间,而全托后这些时间都在幼儿园所以没有充足时间交流感情,难以频敏产生愉快温馨的亲情,导致情感上的隔阂,冷漠。
2.对认知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由于家长周末把孩子从寄宿幼儿园接回后,往往会产生特殊的情感补偿心理,有的家长一出门就给孩子买好吃的、好玩的,什么要求都会满足。对孩子的错误也会听之任之,即使给予批评指正,孩子也极易滋长紧张对立等消极情绪。
亲情的欠缺,还会使幼儿在遭遇挫折时因缺乏倾诉对象而不能进行合理的情感转移和情绪宣泄。
3.比日托宝宝显得幼稚
由于宝宝平时接触面窄,仅限于小朋友和老师,所看到的景物也局限于幼儿园,因此他们的思维显得幼稚,语言表达也不丰富。
4.宝宝嘴馋
每天接回家的宝宝,如果想吃什么,家长一般能满足;然而对于全托的宝宝,没有选择余地,只能是老师给什么,他才能吃什么,因此这些宝宝显得嘴馋。
一位幼教老师说,婴幼儿对父母的爱的需求是无尽的,而孩子也正是在这种生活体验中逐渐学会爱别人。父爱、母爱谁都不可能代替,哪怕最优秀的老师都不能,做幼儿教育的人都知道一句名言“最好的老师也不如最差的母爱”。我们幼儿园也有寄宿班,但老师们反复告诉家长,无论多忙,也希望他们周末接孩子回家,并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对父母而言:父母得到解脱,从而有时间用于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及个人的自我完善。至于孩子上日托还是全托,还要权衡好利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主要的,是要对日托和全托的利弊有一个清新的认识,调整父母的对策,尤其在孩子入托回家的时间,要针对孩子在幼儿园缺乏的锻炼进行补充性的培养。同时要保持教育态度的一致性,让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所受到的教育是一致的,孩子的待遇也是一致的。
网友评论